1.“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”这句诗指的是什么意思?

2.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。

3.松下问童子全诗翻译

4.松下问童子这个诗是什么

5.松下问童子是什么意思

6.松下问童子的下一句是什么?

松下问童子_松下问童子作者何人

松下问童子下一句是什么?

最佳答案: 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。

出自:寻隐者不遇 / 孙革访羊尊师诗

朝代:唐代

作者:贾岛

原文:

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。
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译文

苍松下,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?

他说,师傅已经药去了。

还指着高山说,就在这座山中,

可是林深云密,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。

注释

①寻:寻访。

②隐者: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。

③不遇:没有见到。

④童子:小孩。这是指隐者的弟子。

⑤言:回答,说。

⑥云深:指山上云雾缭绕。

⑦处:地方。

“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”这句诗指的是什么意思?

出自贾岛(唐)的《寻隐者不遇》

1、《寻隐者不遇 / 孙革访羊尊师诗》

作者贾岛?朝代唐

原文如下:

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。
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2、译文:

苍松下,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?

他说,师傅已经药去了。

还指着高山说,就在这座山中,

可是林深云密,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。

3、赏析:

中国传统文化中,松、竹、梅为岁寒三友,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,不与世俗、清洁孤傲之志。首句“松下问童子”,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,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;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,以松为友,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。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,包含着人的层层追问,意思层层递进,言约意赅,令人回味无穷。

参考资料

百度汉语:://hanyu.baidu/shici/detail?pid=a030d68d915a4b0ab84a0b98884c9fc6&from=kg0

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。

“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”这句诗指:

我在松树那遇到一个孩子, 我问他他的老师上哪去了, 他说他师傅就在这个山里面药 。

? 注释

⑴寻:寻访。隐者:隐士,隐居在山林中的人。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。一般指的是贤士。不遇:没有遇到,没有见到。

⑵童子:没有成年的人,小孩。在这里是指“隐者”的弟子、学生。

⑶言:回答,说。

《寻隐者不遇》

( 唐朝)贾岛

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。
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注释

⑴寻:寻访。隐者:隐士,隐居在山林中的人。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。一般指的是贤士。不遇:没有遇到,没有见到。

⑵童子:没有成年的人,小孩。在这里是指“隐者”的弟子、学生。

⑶言:回答,说。

⑷云深:指山上的云雾。处:行踪,所在。

翻译

苍松下,我询问隐者的徒弟,他说师傅药去了。就在这座山中,可是林深云密,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。

全诗只有二十字,作为抒情诗,却有环境,有人物,有情节,内容极丰富,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。不是一问一答,而是寓问于答,几问几答。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“我”。

“我”来到“松下”问“童子”, 见得“松下”是“隐者”的住处,而“隐者”外出。“寻隐者不遇”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。

“隐者” 外出而问其“童子”,必有所问,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,而写出“童子” 的答语:“师药去。”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“师往何处去”。

“我” 专程来“寻隐者”,“隐者”“药去”了,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。因而又问童子:“药在何处?”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,而以“只在此山中”的童子答辞,把问句隐括在内。最后一句“云深不知处”,又是童子答复对方药究竟在山前、山后、山顶、山脚的问题。

明明三番问答,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,贾岛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,精简为二十字。这种“推敲”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。

松下问童子全诗翻译

原文

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译文

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,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。他回答说师父药材去了。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。但是山上云雾迷蒙,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

《寻隐者不遇》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。诗中隐者药为生,济世活人,是一个真隐士。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。诗中白云显其高洁,苍松赞其风骨,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。惟其如此,钦慕而不遇,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。

扩展资料:

创作背景

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。隐者不详何人,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。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。

名家点评

明代蒋一葵《唐诗选汇解》:首句问,下三句答,直中有婉,婉中有直。

明代凌宏宪《唐诗广选》:俞仲蔚曰:意味闲雅,脍炙人口。

明代唐汝询《唐诗解》:设为童子之言,以状山居之幽。

清代黄叔灿《唐诗笺注》:语意真率,无复人间烟火气。

清代李锳《诗法易简录》:一句问,下三句答,写出隐者高致。

清代吴烶《唐诗选胜直解》:设为童子之言,以答寻问之意,不必实有此事。不露题字,而意已见。

近代王文濡《唐诗评注读本》:此诗一问一答,四句开合变化,令人莫测。

松下问童子这个诗是什么

松下问童子出自唐代贾岛的《寻隐者不遇 》

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。
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翻译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,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药了。

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,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。

“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。”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,苍松下,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;他说,师傅已经药去了山中。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。“松下问童子”,必有所问,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,只从童子所答“师药去”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“师往何处去”。

“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”小诗的后两句是说,他还对我说:就在这座大山里,可是林深云密,不知他的行踪。在这里又把“药在何处”这一问句省略掉,而以“只在此山中”的童子答词,把问句隐括在内。最后一句“云深不知处”,又是童子答复药究竟在山前、山后、山顶、山脚的问题。

松下问童子是什么意思

出处:寻隐者不遇

作者:贾岛

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。
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译文:

苍松下,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?

他说,师傅已经药去了。

还指着高山说,就在这座山中,

可是林深云密,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。

赏析:

中国传统文化中,松、竹、梅为岁寒三友,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,不与世俗、清洁孤傲之志。首句“松下问童子”,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,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;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,以松为友,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。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,包含着人的层层追问,意思层层递进,言约意赅,令人回味无穷。

作者:贾岛(779~843年),字浪(阆)仙,唐代诗人。汉族,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(今河北省涿州市)人。早年出家为僧,号无本。自号“碣石山人”。

松下问童子的下一句是什么?

意思:苍松下,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。

出处:《寻隐者不遇 / 孙革访羊尊师诗》唐代·:贾岛

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。
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翻译:苍松下,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;他说,师傅已经药去了山中。他还对我说,就在这座大山里,可山中云雾缭绕,不知他行踪。

注释:

1、寻:寻访。隐者:隐士,隐居在山林中的人。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。一般指的是贤士。不遇:没有遇到,没有见到。

2、童子:没有成年的人,小孩。在这里是指“隐者”的弟子、学生。

3、言:回答,说。

4、云深:指山上的云雾。处:行踪,所在。

扩展资料

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。隐者不详何人,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。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。

全诗只有二十字,作为抒情诗,却有环境,有人物,有情节,内容极丰富,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。不是一问一答,而是几问几答,并且寓问于答。 明明三番问答,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,贾岛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,精简为二十字。这种“推敲”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。

诗中隐者药为生,济世活人,是一个真隐士。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。诗中白云显其高洁,苍松赞其风骨,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。惟其如此,钦慕而不遇,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。

另外,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,离开繁华的都市,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“寻隐者”,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,引人遐想的。

意思是:还指着高山说,就在这座山中,可是林深云密,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。

出自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《寻隐者不遇》。

原文如下:

松下问童子,言师药去。
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译文如下:

苍松下,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;他说,师傅已经药去了山中。

他还对我说,就在这座大山里,可山中云雾缭绕,不知他行踪。

扩展资料:

创作背景

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。隐者不详何人,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。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诗的成功,不仅在于简炼;单言繁简,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。诗贵善于抒情。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。一般访友,问知他出,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。但这首诗中,一问之后并不罢休,又继之以二问三问,其言甚繁,而其笔则简,以简笔写繁情,益见其情深与情切。

而且这三番答问,逐层深入,表达感情有起有伏。“松下问童子”时,心情轻快,满怀希望;“言师药去”,答非所想,一坠而为失望;“只在此山中”,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;及至最后一答:“云深不知处”,就惘然若失,无可奈何了。

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,要讲究色调。从表面看,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,白描无华,是淡妆而非浓抹。其实它的造型自然,色彩鲜明,浓淡相宜。郁郁青松,悠悠白云,这青与白,这松与云,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。

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,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;而后却见茫茫白云,深邃杳霭,捉摸无从,令人起秋水无处可寻的浮想。从造型的递变,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。

百度百科——寻隐者不遇